2022.07.20
来文艺小镇看一出享誉国际的“村戏”

我的德国朋友阿梅瑞(Amrei)来自上阿莫高,现在常驻纽约。有一天,她在邮件中告诉我准备在一场艺术盛事正式开始前回乡探亲,顺便看几场演出,“没准还能和导演聊聊,你来吗?”演出票早已售罄,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旅行者们丝毫不计较语言的隔阂,即将在长达5个月的演出季远道来“攻占”柯菲尔山(Kofel)脚下阿梅尔山谷(Ammer)中风景如画的小镇


《耶稣受难剧》中的一幕“最后的晚餐”,今年饰演耶稣的是该镇镇长。


生活在诺言中


2022年5月,我来到了位于巴伐利亚州的上阿莫高(Oberammergau)小镇,为了赶一场每10年才上演一次的德语戏剧《耶稣受难剧》(Passion Play)。这是400多年来它的第42个演出季,小镇上随处可见长发、大胡子打扮的男人,连一脸稚气的男童也留着齐肩长发。河边慢跑或骑自行车的人、上学的孩子、酒吧餐厅里的服务员、酒店的接待员以及木雕手工艺店铺的工匠们……我不知道这个小镇保留着什么古老的传统,让大多数男人看上去犹如生活在中古世纪,根本见不到德国足球队里那般精神的日耳曼帅小伙。


上阿莫高小镇是著名的壁画小镇,精美的彩色壁画点缀在山谷中。


谜题在上阿莫高博物馆里被揭开。由于剧目的参与者数量众多,没有足够的假发和胡须,所以要想参演,先要接受“头发和胡须法令”。法令规定,所有参加2022年《耶稣受难剧》的演员都要让头发和胡须自然生长,不过扮演罗马人的演员除外,他们可以留短发并定期刮胡子。博物馆天花板上的一条长长的绳索就是用不同时期演员们的长发编结而成的,如今成了参观的线索。当法令开始实施时,也是演出季预热的信号。《耶稣受难剧》的所有演员都是来自上阿莫高小镇的村民,入选条件极为严苛:有台词的角色要满足两个条件之一,在上阿莫高出生,或者在上阿莫高生活超过20年。我越来越好奇村民的演技和导演的调度能力,他是如何挑选和训练那么多业余演员,并使这部“村戏”享誉国际的呢?


上阿莫高剧场由钢筋混凝土实景搭建,记载了4个多世纪小镇居民的戏剧旅程。


《耶稣受难剧》的背后是一个悲壮的故事。400多年前,黑死病席卷欧洲,上阿莫高从一个宁静美丽的山谷小镇变得痛苦疲乏,于是人们郑重许愿:只要能够停止瘟疫对小镇的侵袭,他们愿意每10年演一次耶稣受难、重生的故事。从首次上演的1634年到今天,只因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了一次。每一个上阿莫高的居民的生活都多多少少与这部剧有关,从孩提时代开始,便和祖父母一起登台演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也随之变化。成人演员从事着各行各业,但是在“头发和胡须法令”生效后为期6个月的时间里,下班后、周末都是成为历史人物的异度时间。有的人不得不为了排练和演出暂时中断工作,直到演出季结束后再重返职场。


阿梅瑞在夜幕降临之前带我从剧场侧门进入,“拿上毯子,一会儿太阳下山会很冷。”她提醒我。我这才意识到,这座剧场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室内空间,主舞台在户外,舞台布景也是真实的建筑,背景是环绕小镇的柯菲尔山。这座剧场是专为这部戏而建,每10年使用一次,并会根据演出的需求进行改造。这是我第一次置身于可以容纳4500名观众、500多名演员同时站在台上的剧场。据说,在该戏的鼎盛时代,有1000多名演员同台,其中年龄最大的演员已经96岁了。


身着巴伐利亚传统服饰的伐木工人将木材合力搬运到小镇中心。


演员被分成三组:成人、儿童和动物。阿梅瑞告诉我,今年的动物组将会有两头骆驼、两匹马、一头驴和各种绵羊、山羊、鸡、鸽子。与骆驼合作的演员需要考取“骆驼执照”才能将骆驼带上舞台,还需要在农场生活14天,深入了解骆驼的生活习性。“不过最大的挑战不是骆驼,而是马,”阿梅瑞趴在我耳边悄声说,“看到了吗?百夫长要展示罗马人的力量,从零基础到自信地骑在高头大马上可是要花费不少工夫来训练的。或许他们该改改了,骑电动滑板车或是开新能源汽车是不是更有时代意义?”


生活在手艺中


导演克里斯蒂安激发了我对于这座山谷中的小镇的木雕传统的兴趣。看他在剧场里调度上百个演员时,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他的青年时光是如何手持刀具、无声地在工坊里度过无数小时的。当他灰白色的长发配合交响乐队演奏的韵律上下翻飞,当他从观众席冲上台去调教非专业演员时,不知道过往的木雕经验能否派上用场。


“我们去看看传统的手工艺怎么样?”阿梅瑞开着她的老爷车带着我在山谷中穿梭。第一站是木雕师托比·哈赛德尔(Tobi Haseidl)的工作室。“上阿莫高的木雕师太多了,我可是费尽心思才选中他。”阿梅瑞对我挤了下眼睛。哈赛德尔的木雕作品随意地摆满了工作室各处:窗台、门口、桌角……有种质朴自然的美感。没有多余的讲解和暖场,在我们进屋后的两分钟里,哈赛德尔就递上两套工具和小块木料,原来阿梅瑞并不只是带我过来看看。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我学着哈赛德尔的样子,把木块固定在车床上,用尺子画线、用不同尺寸的刀具配合木槌挖洞、铲平、修整,直到它十分缓慢地演化成一个几何立体装饰品。


见我没有体会到木雕的乐趣,哈赛德尔随即解释道:“我喜欢使用工具,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手工你可以感受到不同工具对于塑造作品所起到的不同作用。你需要训练双手,让它们与工具合二为一。一双手、一套工具、一块木头就足够创造一件有趣的东西,可以是生活用品,也可以是艺术品。这个过程多么让人感动!”这是我所听到的对木雕最好的解读,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不需要消耗任何能源,这个想法很德国。


清早的劳动让我消耗了不少体能,“下一站咱们去哪儿?”我期待阿梅瑞能带我去吃点儿东西。“沼泽地。”“什么?今天不是要看巴伐利亚传统的手工艺吗?”阿梅瑞没有回答。中午的阳光均匀地铺满了索尔格鲁布(Saulgrub)小镇,阿梅瑞在一座童话小屋般的房前停下,示意我下车。“你不会真的以为我们要去沼泽地吧,我说的是用沼泽制作的手工香皂!”


在童话小屋的女主人维罗尼卡·沃姆(Veronika Wurm)的冷制皂车间,除了来自阿尔卑斯山的天然草本芳香植物和烘干的水果、细碎的花瓣,一种颜色黢黑、闻起来辛辣的长皂条引起了我的注意。“有眼光!这就是我们的特色:沼泽香皂。”维罗尼卡笑着把刚成形的巨型皂条双手捧到我的面前。“闻闻看!”辣、野,一种我从未从香皂上感受过的泥土和松木的气息,应和着它通体不加修饰的颜色,让我立刻联想到刚刚开车经过的阿尔特瑙沼泽自然保护区(Altenauer Moor)和它周边的原始森林。“我们用冷制皂的古老传统制作香皂,保留自然萃取物的所有成分,”维罗尼卡继续说,“这样制作的皂需要3到4个星期才能成熟,直到基本pH值达到7、8。用沼泽泥炭制作的香皂可以让皮肤变得柔滑,如果你试过镇上的沼泽浴场,一定会把沼泽泥皂带回家。”


维罗尼卡的手工冷制皂取材于天然原料。


生活在创意中


我和阿梅瑞坐在格伦特莱滕露天博物馆(Glentleiten Open-air Museum)中的一间历史悠久的厨房里,“干杯!”我们笑着和刚刚调制了这杯“夏日特饮”的酿酒师一起分享了这个微醺的时刻,农舍老厨房此刻是他们的吧台。


巴伐利亚面包师阿恩德·埃尔贝尔(Arnd Erbel)在格伦特莱滕露天博物馆面包烘焙坊向人们展示农夫面包的制作过程。


法比安·克雷泽(Fabian Kreser)、乔纳斯·沃尔克(Jonas Völker)、马库斯·斯克罗巴内克(Markus Skrobanek)和斯蒂芬·布鲁姆(Stefan Blum)是童年伙伴,他们的家乡就在洛尔镇(Lohr am Main,童话中白雪公主生活的地方)。在洛尔,酿酒是世代延续的传统。2013年,法比安从奶奶手中接过濒临关门的酿酒厂,和三位发小儿成立了“杜松子酒四人组”,用年轻人的方式复兴了传统酿酒工艺的光荣。


他们从童话森林斯佩萨特(Spessart)获取泉水和松枝,从自家果园摘取新鲜苹果,经过手工筛选,再带回酒厂进行蒸馏和酿制,并给这种凝聚着友谊和对家乡深厚感情的杜松子酒取名为“白雪公主”。擅长绘画的马库斯为它亲手设计了精美的酒标:七个小矮人在森林里为白雪公主挑选松枝和苹果,在动物们的注视下将这些用来酿造“最美杜松子酒”的原料运送回酒厂。白雪公主的肖像通过清澈的酒浆从瓶子背面透出来,在瓶身正面绘制的空画框里奇妙地浮现。酒还没喝,对瓶子已经一见倾心。法比安递给我一枚新鲜的松枝,让我放进嘴里。“请嚼一嚼然后吐出来,这就是斯佩塞特森林的味道。”这无疑是一次奇异的味觉之旅,芳香沉静的松柏油被牙齿碾压萃取出来,释放在口腔里,正是它浸入苹果蒸馏的酒中,带来杜松子酒特有的清新之气。


“白雪公主”杜松子酒创始人之一尤纳斯在格伦特莱滕露天博物馆的传统民居里招待远方来客。


在格伦特莱滕露天博物馆体验5个世纪以来上巴伐利亚人民的乡村日常生活,厨房里的杜松子酒只是其中之一,还有60座来自不同年代的历史建筑物在原址拆除后被运到露天博物馆重建,民居、农场、手工艺工坊在被“复刻”的老屋新家中得以还原——面包师在烘焙坊里烤面包,陶艺工作者在一层店铺里一边售卖一边创作;保留古老蔬菜品种的花园和养殖古老牲畜的牧场像很久以前一样永续经营;孩子们可以参加每天固定时间的田野游戏,在露天剧场里重温祖辈们儿时的乐趣……


旅行进入尾声,我独自回到慕尼黑,住在阿梅瑞极力推荐的米特区(Werksviertel-Mitte District)新开幕的阿迪那(Adina)酒店公寓。落脚时已是深夜,看着落地窗外远远的慕尼黑市政厅,我才想起距离上一次来慕尼黑已有10年之久。第二天清晨,当我拉开窗帘时,惊讶地发现隔壁屋顶上居然有三只瑞士黑脸羊,未来感十足的慕尼黑摩天轮(Umadum München)就在窗边悬浮着,火车东站、都市天际线和忙碌的起重机无一不在提醒我,这里是巴伐利亚州府、国际化大都市慕尼黑,可是屋顶上怎么会有羊呢?因为这里是具有历史感的未来巢穴,慕尼黑青年文化的创意中心,地下精神与主流生活融合的广场。欧洲老字号潘尼(Pfanni)曾在这里生产家喻户晓的饺子和土豆泥,保留至今的Nachtkantine就是潘尼工厂的食堂,现在则变身成为集装箱和艺术家涂鸦改造而成的咖啡馆、精品店、餐厅、酒吧……是整个慕尼黑最酷的地方。电影院和剧场曾经是潘尼工厂的土豆大厅,只是已经被音乐剧和先锋戏剧所取代。米特区中心的WERK3意为“3号工厂”,时过境迁,“3号工厂”是时尚自由的办公空间和屋顶上的一群羊!


玛丽恩广场聚集了慕尼黑新市政厅、圣母教堂等著名地标。清晨的朝阳如蜜糖般洒在这些传统建筑的屋顶,是全城最耀眼的天际线。


在酒店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来到了这块令人好奇的“空中农场”,原来从酒店房间里看到的只是管中窥豹。这个被命名为“阿尔卑斯山学校”(Almschule)的城市自然教育项目在“3号工厂”屋顶拥有2500平方米的农场,种植果树、搭设阿尔卑斯高山木屋和羊圈、鸡舍、蜂房,完全按照巴伐利亚乡村牧场的真实场景还原,在慕尼黑的钢筋水泥大楼高空,以摩天轮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工地为背景。


英国花园是感受慕尼黑休闲生活气氛的好去处。


“集装箱聚落”是米特区的灵魂。涂鸦艺术家们喜欢在这里挥毫泼墨,混搭迷乱的环境,搞得这里气氛宛如柏林,哪怕是休闲娱乐也变成了艺术体验。自由、创意、活力、年轻等关键词都不足以概括米特区的属性,我在这里遇到独自完成所有工序的杜松子酒酿酒师(同时身兼艺术家)、一腔热忱帮助艺术家搞创作的策展人、挑战城市紧张生活的自然科学博士、将办公楼变成攀岩俱乐部的创业者……“米特怎么样?”阿梅瑞的信息来得正是时候。


“集装箱聚落”米特区是涂鸦艺术家们的乐土。


“令人印象深刻,既传统,又年轻。”我踩在城市上空新鲜的软泥里,在7只黑脸羊和一群母鸡的注视下心满意足地回复阿梅瑞。



编辑 | 长人
文 | 郝曼宁
图 | 德国家旅游局、郝曼宁

完整版请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时尚旅游》7月刊


点击观看&关注时尚旅游视频号
快速了解《时尚旅游》7月刊
- end -


你对”戏剧节“的印象是什么?

通过留言和评论分享给我们吧~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那就动动手指

点击右下【在看】吧~


You May Also Like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年轻人如何让“非遗”再次风靡?(互动有礼!)

开放麦X马伯庸 | 历史小说背后的“秘密”

一周工作4天,剩下3天出去玩!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