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艘渔船竞发的轰鸣尚未远去,一座座巨型旅行箱装置已准备在祥芝渔港灯塔下拔地而起,迎接一场山海之间的时尚对话。
8月16日,石狮祥芝国家中心渔港隆重举行开渔仪式。671艘渔船在震天的鞭炮与虔诚的祈福声中,劈波斩浪,驶向浩瀚海洋,开启了新一轮的耕海征程,也满载着渔民们对丰收的美好愿景。
随着渔船的满载归航,一个月后的9月16日,石狮祥芝码头将迎来另一场盛宴,泉州时尚周(秋冬)开幕时尚秀、CABBEEN卡宾25/26年秋冬时装发布会 “踏山海共潮生”将在此上演,一座座巨型旅行箱装置即将矗立在灯塔山下,成为卡宾大秀的舞台核心。
大秀导演肖向荣与卡宾先生同为闽南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群众游行总导演,也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总导演。两位老友的默契,源于对“真实表达”的共守。
小鬼王琳凯、毕雯珺、胡杏儿、杜德伟、吕颂贤、李汶翰、王怡人、龚蓓苾、林晓峰、梁汉文、向佐、陈晓东、苏永康、吴莫愁、马苏、安琥等演艺明星,作为卡宾先生的好朋友加入大秀,一起共襄盛举。
城市生长,人文经济链接故土情怀
“我是中国设计师,中国文化早就流淌在血液里了。”卡宾先生这样说。
2024年,他将时装秀带回家乡福建石狮,在林銮渡码头——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完成了一场惊艳的展示。而今年,他将秀场搬到了一条靠海的公路。
CABBEEN卡宾25/26年秋冬时装发布会会采用单边看秀设计,观众面朝T台,身后便是浩瀚大海,模特的出场仿佛自潮汐中走来,衣袂翻飞间,灯光会与自然天光交融,模糊了舞台与现实的边界。
“城市的美不只在景点,更在它的气息。”作为土生土长的石狮人,卡宾先生对家乡的细节如数家珍:祥芝国家中心渔港的夕阳下,成片的渔船泊在金色的海面上;开渔时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百舸争流,渔民们高喊“开渔喽!”;渔民满载而归,黝黑的脸上满溢出丰收的笑颜,那是闽南人特有的虔诚与淳朴,“我们这里的人,连游神都带着一股拼劲儿”。
“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它值得被看见。”卡宾先生的执念,让大秀连续两年落定石狮海岸线。这位自称“家就是行李箱”的设计师,足迹遍布全球,每年飞行超百次。行囊中满载的不仅是衣物,更是他穿梭于纽约、巴黎汲取的灵感。
渔港记忆,在地文化浸润设计灵魂
“踏山海”是他漂泊的注脚,而“共潮生”的潮水,则是他与石狮血脉相连的纽带。任行囊漂泊万里,灵魂始终锚定故乡的海。
童年赶海时对大海的敬畏与想象、母亲精准拆解小鱼骨头的生存智慧、闽南人向海讨生活的坚韧,早已刻入他的基因。秀场选在祥芝渔港灯塔下,只因那片渔船归港的剪影,“又美又踏实,特别有石狮的味道。”
“我们这片土地,曾经真的很苦。”卡宾先生说,石狮地处丘陵,土地贫瘠,早年捕鱼工具简陋,“靠山山不高,靠海海难靠”。他记得小时候遭遇干旱时,人们只能跪地祈雨。“现在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但正是这种艰难,逼出了闽南人‘下南洋’的勇气。”他笑着说,“坐着小船漂出去,能到哪儿就到哪儿——这就是我们的闯劲儿。”
在他看来,这种逆境中锻造的精神,至今仍是福建人的底色。“你看数据就知道,泉州是2024年中国万亿城市中增长最快的,福建也是过去20年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我们靠什么?就是这股拼劲儿。”
“我的秀在家乡办,首先因为这里美得让我心动。如果顺便能让更多人发现石狮,那再好不过。”卡宾先生更愿意用“共生”来形容时尚与乡土的关系:黄金海岸的落日、年轻的人口结构、发达的电商网络,这些现代城市的活力与传统的渔港、游神民俗并不冲突。
“现在的石狮,既有拼搏的基因,也有包容的胸怀——这和做品牌是一个道理:根扎得深,枝叶才能伸向更远的地方。”
QA
Q:我们看到开渔节,渔民们点燃鞭炮,向大海中撒钱币祈福,浩浩荡荡的渔船驶向深海。
A: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民俗,像我们石狮的海上泼水节,是世界上唯一的海上泼水节。还有福建人熟悉的游神,我们福建人常常把神明请出来,其实是大家对生活的虔诚。我们靠海生活,经历过很多,对这些传统仪式都带着一份敬畏心。
以前这里是真贫瘠,地处丘陵,山不成山,早年捕鱼又没好工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我们来说都难。我小时候还遇到过干旱,没水的时候真的没办法,那种无助感现在想起来还很深刻。也正因为这样,闽南人养成了拼搏、能吃苦的性子——当年这里难维持生计,很多人就坐着小船漂去东南亚打拼,所以现在整个东南亚都有闽南人的身影。
Q:这次把大秀和开渔节结合,是不是也想传递“乘风破浪、丰收”的感觉?毕竟“收获美好”也是闽南人的精神内核。
A:对,就是奔着“丰盛”去的。我们闽南人靠海为生,我小时候就是吃近海的小鱼长大的,那鱼特别鲜甜。我妈到现在都觉得,吃大鱼的是“傻子”,反而喜欢吃小鱼、鱼蛋,说那样才鲜。其实会吃鱼的人都懂,小鱼、鱼头、鱼骨头才好吃,中间大块的肉反而没那么香。以前闽南妇女节俭,会把鱼骨头、鱼边肉都吃干净,把中间的肉留给男人,其实是因为边肉更美味。
而且吃小鱼还能“练本事”呢——从小吃小鱼容易卡刺,慢慢就练出了舌头、嘴唇、牙齿的配合,能精准地把肉咽下去、把骨头吐出来。我妈更是厉害,每种鱼的骨头结构她都懂,知道该怎么吃。但不是海边长大的人,估计碰都不敢碰,动不动就卡刺了。
我们跟大海的关系,早就不是“听听海浪声”那么简单了,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结。从小赶海、看退潮,对大海又敬畏又充满想象——闽南人坐着船去南洋谋生,在东南亚闯下一片天;对妈祖的虔诚、日常的祭拜,都是对大海的尊重。所以我连续两年把秀选在海边,不是偶然,是真的对这片海有情结。
Q:大秀主题“踏山海共潮生”有什么特殊含义?
A:首先是有旅行的概念。我因工作原因,每年要飞100多次,“踏山海”对应我四处奔波的状态。“共潮生”里的“潮”,既是大海的潮水,也代表我和家乡的联结。不管飞多远,我始终和这片海、这座城市连着。这次发布会现场有很多行李箱元素,就是想突出旅行的感觉。
Q:大海和渔民生活对您有什么影响?
A:其实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跟渔民一起出海打几天鱼。在你们看来渔民苦,但我觉得他们很幸福——如果热爱大海、热爱阳光、热爱自己的工作,就不会觉得苦。
我对每种职业都心存敬畏,可能也跟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我家以前很穷,所以我愿意尝试各种活计。真要是有时间跟渔民出海,他们能做的我也能做,我从不觉得哪种工作“辛苦”。
Q:福建人的家族观念似乎特别重?
A:对,宗祠文化也重,这跟以前交通闭塞有很大关系。我十几岁的时候,从福建出去只有一条火车道,还得经江西鹰潭转车才能回来,没什么对外沟通的渠道。现在交通方便多了,但那种重视家庭、家族的观念,早就刻在骨子里了。
Q:如何看卡宾品牌与文旅发展的结合?
A:我不会刻意去把卡宾和本地文旅“绑定”。我是中国设计师,中国文化早就流淌在血液里了——2007年卡宾去纽约时装周,后来的设计里,我跟敦煌联名、跟非遗工艺合作,也用过中国窗花、闽南屋檐的元素。
但这些都不是刻意为之。我觉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没必要特意告诉别人“我是石狮人,我在用本地元素”。我更希望的是,把时装秀办在家乡,顺带把这片特别美的土地推荐给喜欢旅游的人。
Q:福建、泉州发展迅速,您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
A:我觉得就是人的拼搏精神。以前台海经济没怎么发展,加上我们这里多是丘陵,没什么天然优势,能有现在的发展,不靠人拼还能靠什么?而且我们不只看眼前,还愿意投资未来。
Q:石狮与泉州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A:其实很多朋友来了石狮都喜欢上这儿,甚至说以后不去泉州了,就来石狮。我也觉得石狮的整体舒适度更高,它小而有趣。
别看石狮行政面积小,人口密度比深圳还高,70万常住人口创造了1000多亿GDP,人均GDP放在全世界都是妥妥的发达城市水平。更重要的是这里人文好,不排外,大家都热情好客。
Q:就像“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您早年敢去纽约、巴黎闯,现在会不会更想把外面的理念带回家乡?
A:我还没到“落叶归根”那种年纪,现在还是愿意往外走的。不过确实,走得越远,越想把外面好的东西——不管是生活理念,还是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变成一种新的力量带回家乡。其实我对自己的秀、自己的产品挺有信心的,它是能让人有代入感的观赏性活动,看了会让人心里澎湃,觉得生活有奔头。你想啊,我们现在能谈服装设计,本身就是因为生活好了。几十年前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哪需要设计师?现在经济好了,大家向往美好生活,才需要不同的设计来装点日子,这也是我们设计师的价值所在。
我之前参与过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的服装制作,还为中国航天为北京冬奥会护旗手设计衣服, 这些国家项目让我更明白,服装是表达精神面貌最好的载体。你没法靠说“吃了什么、睡了什么床”来展现生活状态,但衣服能直接体现品味和精神气——我们可以通过服装告诉全世界,中国人现在生活得很幸福、很有底气。
对我来说,办时装秀不只是展示衣服,更是在做一件让生活变美好的事。不管是艺人、媒体还是合作伙伴,看到好看的设计、有生命力的秀,都会心生向往,毕竟大家都喜欢美好的东西。而且这种美好是能和自然融合的,比如这次在海边办秀,美丽的衣服、海边的景色,还有灯光、音乐、舞美,这些是能串在一起的,不会觉得突兀。